当前师德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2-02-23 浏览次数: 718

何谓师德,有人认为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的内º,它过于简单化了。何为“师”?人们常常引用韩愈《师说》中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有人常用“学高为师”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作为一种职业,这些解释完全是合理的。但是,前苏联教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曾讲斯大林对于作家的称谓——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引入到了教育界,用以形容教师。个人认为,这才是真正诠释教师这一职业的的内º。作为一名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能够传道授业,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样的人。这就对于教师自己的品德有了很高的要求。或许“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但是,现下一些教师的缺“德”却将教师这一职业推到了众人讨论的风口浪尖。部分教师“师德”缺失不仅仅贻害了学生,也影响到了教师的形象。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应该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也不应该每每到了教师节才谈论这一问题,对于师德的建设,个人认为应该设立一些长效的监管和培养机制以确保教师的道德水准。

“仓廪实而知礼仪”,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教师很难不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一味地要求教师只求奉献,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并不公平。就连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也提出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物质要求。个人认为,“师德”也应计算入教师考评的各项指标中。对于“师德”的考评,并不是笼统地将其作为一个项目,而可以细化到具体的实际内容中。最直观的就是诠释师德最重要的平台——课堂教学:站好三尺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如果连这些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又何谈为师?虽然学校现已在教务系统中有教师评估的系统,但其客观性仍值得商榷:存在部分学生因为考试成绩过低而对于教师差评,或者修改评论的情况;或者是,为了能够完成这一评估而进入选课系统,胡乱评价,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这件事情,并没有直接体现这门课的优劣;也有部分老师,为了讨好学生,课上偏离主题,一味迁就学生,考前划定考试范围,使考试失去了Ô有的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作用。而且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其主观喜好程度占了较大比例,也就是说,这一种评估体系,所能体现的仅仅是教师对于课堂组织能力的体现。失去了客观评价课程内容和课堂效果的作用。因此,建议在这一基础上,增加教师参与评价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另外一方面也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并在这一基础上,设立奖惩措施,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更主要地关注其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对于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于普遍反映较差的教师,进行专门辅导,以期其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所要做的,并不仅仅限于传道授业这么简单。如果说课堂是教师面对学生最直观的方式,那么支撑教师站到讲台上的就是平时的学术研究。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高校中,学术研究成果都是评价一个教授的硬性指标。对于师德而言,在学术中表现出的诚信,同样也是最硬性的师德评价标准。近年来,学术造假、论文³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不仅事关教师个人事业发展,更对高校的名誉乃至国家的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2009年,浙½ 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就对学校名声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去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松因论文造假而受到处分,华科大重申了“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今年3月,德国国防部长古藤贝格因博士论文涉嫌造假被取消了博士学位,并迫于压力最后宣布辞职,因为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论文造假反映的不只是一个人在研究能力上的欠缺和学术态度上的漠视,更是一个人诚信缺失的体现。生活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不仅人们的脚步变快了,心也变快了,而有些东西不是心快手快步伐快就能做得好的。教授常常对即将入学的博士说:“要耐得住寂寞。”是的,学术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更需要耐心。要做出最有影响的学术成果,除了知识,还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当国民呼喊着放慢脚步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呼吁教师:放慢那颗急于发表论文的心,多给真理一些接受检验的时间;抛开现有对于论文数量的限制,给教师们一点时间,踏踏实实进行科研工作,发表一些局域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文章。我们所应追求的,不应该是简单的量的累积,而是更高层次的质的表现和累积。摆脱现有的量化标准,在人才的提拔和使用上,更多地追求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改变现有的以量取人的标准,更多地追求科研成果的质,从源头上减少对于教师的压力,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做好自己本职的教学科研工作。

一名大学教师的师德,更应该体现在他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上,大学教师常常被人等同于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是自古以来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并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其价值更多地在于其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教书育人,这里的人,不应该局限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所教授的,也不应该仅仅是书本上的有限的知识。有一位老师这样说道:“我之所以写微博,是因为我希望发出一些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声音,即使只是几个字,但我只要影响了几个人,就是我的贡献。”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育人,我们现在所做的,很有可能影响到接下来作为整个社会中流砥柱的精英,以及接下来的几代人。面对这样一份责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将我们的贡献局限于自己所面对的这么二三十个学生身上?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提高,也是对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种宣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下,工会应该更多地鼓励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到社会中去,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展现出上外的风采,展现出上外教师的品质。

另外,从源头来看,我校招录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对于其“师德”的考察,招聘新进人员光看其科研成就和教学能力的现象值得重视:对于新进人员“师德”的评判尚缺乏一定的考核,虽然引进的人才中,绝大部分在专业和思想道德上都是优秀的,但也会在极少数人身上看到“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例如有许多学生和老师反应某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在校证明和学生成绩的时候,¾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并美其名曰“照章办事”。对于这一情况,个人认为应该从源头抓起,对于新进人员的“师德”考评应该计入新进人员考评标准中。并且,对于现有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和授课态度进行考评,防微杜渐,对于广大师生反应较多的教职员工,予以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对于新进员工,除了简答的培训外,应该增加长效的监管和考评体系,考评范围不应局限于其课堂教学、科研成果,还应该对其在工作岗位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个人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制度,从客观上对于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员工的师德进行全方位的考评。

在制度上的指定只能是被动的,还应该从教职员工的主观抓起。将师德教育作为工会工作的一向内容,以各种形式增强教职员工的个人素质修养,改善现有的一些不合理的激励制度,以避免因为残酷的竞争导致的功利心滋生而让人不择手段,加强监管措施,加强对于教职员工,尤其是新进教职员工的教育培养并切实地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状态,让大家能够摆脱社会上的浮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法语系  薛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