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风建设优秀学者虞建华教授
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教授,博导。1950年生,1991年获英国东英格兰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于美国洛克菲洛人文学科研究基地高级访问学者(爱荷华大学);2002-03年于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杜克大学);自2004起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其主要学术兼职:教育部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外国语》、《译林》、《外语与翻译》杂志编委。
他曾经获得很多的荣誉:1985年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87年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88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199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97年国务院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美国洛克菲洛基金会人文科学研究金;2002年,获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高级研究学者奖学金;2004年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师德标兵,2006年,获得“上海市第二届教学名师奖”。
三尺讲台:狮象搏兔,亦用全力
大学毕业留校后,虞建华就走上了讲台。多年来,他坚持为本科生讲课,被评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以后他也没有停止过。他讲授过英语精读、高级英语写作、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美文学(概况)、20世纪美国文学史、文学研究基础等等。他教授过的本科学生大约有1500名。他的一位学生曾经在教师节的贺卡上深情地写道:恩师桃李满天下,堂前何须更种花。学生的话让他感到欣慰。
虞建华深深知道,经师易通,人师难遇。在信息爆炸、尊重个性、价值多元的今天,他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但从不迎合学生,而是注意引导他们。在近30年的教学里,他数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将英语语言最新鲜的、活生生的语料传授给学生。课堂内容富有时代感。他改变了原来讲授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喜欢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他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声音、图像立体地感受英美文化。
这些课的教学内容他真的是烂熟于心,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可以随手拈来,毫不费力。但他常说狮象搏兔,亦用全力。课堂教学必须“止于至善”。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认真备课,重新梳理笔记,加入新的想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对每个学生负责。”
文学研究: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大学毕业后,虞建华一直在上外工作。1988年,他负笈英伦,来到著名的东英格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是他聚能也是博观约取的三年,那三年中,他目不窥园,除了完成了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以外,他还完成了《新西兰文学史》,这是我国第一部此类著作,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并得到新西兰大使馆作为礼品的批量定购。1991年,他如期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回国后,他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笔耕不辍,潜心学术。他先后共发表外国文学研究和其他与外语教学有关的论文60余篇,不少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和《文学报》等高级别的专业报刊上。不少中青教师是读了他的第一部专著《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开始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由他主编的《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受到了各方的好评。他曾参加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5卷本《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主持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3项(青年项目:“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表达”、“八五”项目:《新西兰文学史》和“十五”项目:《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2002年,他移砚美国,来到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镇杜克大学,重点修改和润饰《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一书。该书视角新颖,别有炉锤,独具只眼,对促成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繁荣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讨论。全书语言摇曳生姿,文风指向质朴和简单,没有冬烘和迂腐的味道,引人疾读,是从根部阅读和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的必读之作。
虞建华在翻译领域也建树颇多,移译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长篇小说名著《时震》《白雪公主后传》和大量的诗歌、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翻译作品。他突出的科研能力和丰硕的成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让同行侧目
虞建华说,任何研究,包括文学研究,都强调原创性,研究者不能随风俯仰,不要做攀附的藤蔓,而要做独立支撑的大树。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角度和眼力。虞老师要求研究生不仅仅要有知识,而且要达到识见的层次。他说文学是“无用之用,众用之基”。他鼓励学生亲近灯盏和思想。他在指导中注意如何趁势用力。他的研究生说,虞老师学养广博,宽严相济;他老马识途,知道哪口井里有水。研究生在他的指导下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研究的“富矿”。他已培养博士14名,在全国各高校工作,其中5名已是正教授,5名副教授,4名讲师。让虞老师自豪的是,他们已经各有所成,有的已经“自立学术门户”。
外语: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
虞建华其实是进了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英语的。“我以前中学学的是俄语。所以进入英语系后,全部要零起步。”虞建华认为。学习外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学好它也不难。虞建华给出的秘诀就是勤奋二字。
“我当年读大学时,老师让我们把每篇课文念50遍,我们都是踏踏实实地照做的!”虞建华说:“现在的学生恐怕很少会有这样刻苦的。”70年代的条件要比现在差得多,就连最起码的收听工具都不可能人手一部。班里好几个同学共用一台笨重的“金钟”牌收音机,分配好时间段,大家轮流听。除了睡觉时间外其余时间段都有人在使用收音机。为了能多听一会儿,他常常凌晨两点起床,抱着那时才刚刚闲下来的庞然大物,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倒带、放带,学习收音机里传来的发音。他认为学好外语是没有捷径的,多读、多写才是不二法门。他认为,简单的词汇能变化出无数生动的表达,因此,熟练掌握基本词汇的用法才是夯实外语基础的有效途径。他建议同学们多读经典作品的简写本,熟悉常用词的各种用法。
虞建华常说,他是用中等的天资,达到了中等的成就。这是他的谦虚之辞。虞老师23岁才从ABC开始学起,如今成了英语语言文学专家。虞建华的经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外语是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只要加倍努力,无论是谁,都可以达到熟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