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教培育团队学术交流研讨会4月20日上午举行。校长曹德明,副校长冯庆华、杨力、周承和校相关部门院系负责人、青年教师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代表、团队指导等80余人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教学与科研团队进行课题进展情况经验交流;就团队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就如何整合资源优化团队和在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建设中开展行动研究等。
校人事处处长孙信伟主持会议并就组建青年教师培育团队对于我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实现新的办学目标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一年来的团队培育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所产生的实际作用等作了发言。
孙信伟说,为进一步促进我校青年教师发展,营造更好的教学与科研学术氛围,增强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竞争力,按照“核心带团队、团队出核心”的模式,我校自2011年3月开始,跨院系、跨学科、跨校地实施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育计划”,旨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一年来,在曹德明校长等校领导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通过中老年资深教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由一大批承上启下、富有朝气、富有发展潜质与后劲的青年教师所组成的61个教学与科研团队,在“培育计划”的指导下,在我校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滋润下,逐渐积淀成“名师领军+团队作战”的特色模式,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较为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为鲜明的创新显示度的教学与科研成果。青年教师团队培育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为青年教师在上外的成长、成才所设计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学校对广大青年教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也为青年教师在上外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校人事处副处长吴慧就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养工作方案和团队培育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了回顾与阶段性总结。她说, 由曹德明校长直接领导,经人事处等6个职能部门多次调研与讨论最终形成的团队培养工作方案实施一年来,全校共组建起61个教学与科研团队,231名青年教师参与团队培育计划, 团队涉及 25个学科;一年来,有 57位一级或二级学科骨干担任了团队指导和顾问,承担监督、指导、协调、带教工作。对学科团队的教学科研的研究方向给予了总体协调。
吴慧说,一年来,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激励,资源上给予倾斜,在经费上大力投入,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发展。通过搭建交互式学术交流平台、开通“上外青椒雁队微博”以及推进二级考核机制等举措,一支支团结协作、敢于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涌现。截止今年4月,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团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完成学术专著11部,参编教材18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18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1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57篇;获校级各类项目26项、省部级各类项目18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5项及211三期创新人才项目2项;多人参与教育部、上海市和校级精品教材编写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多人入选“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多人晋升高一级职称。团队对于学校教学、科研等项事业所具有的“凝聚”效应、“辐射”效应、“提升”效应和“牵引”效应逐渐得以显示和不断地释放。
会上,青年教师仓勇涛、刘常津、徐旻、周敏先后作为教学培育团队和科研培育团队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团队指导教师梅德明教授和校科研处处长王有勇教授在发言中勉励青年教师敢于闯出去,打造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要甘于寂寞,孜孜钻研,把眼光放得更高远一些,要在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同辈学者之中脱颖而出;要珍惜自己学术的黄金期,精心教学,潜心学问,真正做出一流的成绩来。
曹德明校长讲话对青年教师团队培育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 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是一流的师资,这是大学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青年教师是我校师资队伍中别具创新潜质和创造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我校长远发展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主导力量。跨院系、跨学科、跨校建立起来的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团队及其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我校多个学科方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曹德明强调,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激励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年教师团队培育工作等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育才、励才拓展出了崭新的途径。组建61个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这一举措为建校以来从所未有的教师队伍建设“大手笔”,这是一项颇具战略意义和基础性作用的重大举措。我校正是通过青年教师团队培育等举措来建立和不断完善分类科学、激励创新、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体系,从而为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加快建成能承担创建高水平、多科性、国际化的特色外国语大学重任的师资队伍。
就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青年教师团队建设上新水平新台阶,曹德明提出了三点指导性意见:
一是全面落实和继续完善青年教师团队培育方案。曹德明指出,组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是学校从青年教师正处于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造力最强等优势着眼推出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提携和帮助青年教师特别是具有重大潜力的拔尖人才,在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中年教师指导与引领下,早日脱颖而出,在学科建设和教学领域中成为高端精英。他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或者说更不妨团队合作。很多教学建设和学术工作靠“单打独斗”是完不成的,必须依靠team work。所以学校一贯倡导团队精神。希望通过青年教师团队建设,在我校的教师中进一步形成宽容、包容、共存、团结、合作和唯实求真、携手创新的风气。
二是打破校际和部门院系间的条块分割和学科间的壁垒,着力打造跨院系、跨学科、跨校的研究平台。曹德明指出,学校已经并还将继续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也愿意听青年教师的意见,同青年教师进行沟通。他强调,青年教师是上外的未来,上外寄望于大家。真诚希望大家在上外工作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同时也把上外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带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学校将尽全力帮助“青椒”圆梦,让上外成为“青椒”成就梦想的地方。
三是团队培育要紧密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针对学术领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进行研究,力争在申报与完成国家级、部市级等重大项目上有新突破。
曹德明指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质量30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1计划”)两个主文件和相配套的一系列文件已经下发。全校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学校实际,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
曹德明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青年教师团队培育工作,更要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办学国际化、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学风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我校各青年教师团队要着眼于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我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以及大力营造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环境等,瞄准学科前沿,瞄准国家和上海发展的重大需求,尽早谋划;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要通过院系部门之间、学科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形成和推出具有影响力和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当前,全校要为申报“2011计划”和“985学科创新平台”做好充分和扎实的准备工作。同时,要抓紧时间制定和落实学校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2011计划”实施方案,为实现我校2012年和整个“十二五”时期的办学目标与任务而继续奋斗。(缪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