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提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012年6月7日下午,上外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简称“硕博论坛”)在虹口校区图书馆604会议室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主办,得到校领导和研究生部的大力支持。论坛的主题是“新兴经济体与全球治理”,吸引了众多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专业以及校内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积极参与。
杨力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校方,对国关院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广大研究生充分利用“硕博论坛”这个品牌型的学术交流平台,发挥我校“多语种、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术资源优势,为上外政治学未来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研究生部汪小玲主任对第二届硕博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地祝贺。汪主任提出,政治学学科的大发展包含着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大发展,而搭建硕博论坛这个平台,对于培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学术好奇心以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都将大有裨益。
政治学学科点带头人朱威烈教授建议本届论坛在讨论“新兴经济体与全球治理”时,可以把中国的特色融入到论文中,新兴经济体不仅在经济、军事等力量格局中是新兴行为体,在价值观、制度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也是新型行为体。朱教授希望硕博论坛能越办越好,有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在论坛上发表。
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建议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平衡三对关系:精神和世俗的关系;知识积累和成果发表的关系;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厚积薄发”,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
在第一个单元的学术讨论中,博士生韦进深、硕士生田艺琼、陈金亚、高翰森分别就“加拿大为什么会退出《京都议定书》?”、“伊斯兰非政府组织在全球人道援助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巴西为什么要参加国际烟草控制机制?”、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如何开展机制建设?”做了发言。之后国关院朱杰进副教授和社科部忻华副教授分别对发言同学的论文作了精彩点评,并分享了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宝贵经验:学术研究的三大组成部分是理论、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理论处理的是科学的逻辑层面,资料收集处理的是观察层面,而资料分析则是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寻求可能的解释。四位同学的论文在理论、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上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希望可以分别加以完善。
在第二个单元的讨论中,博士生陈默、硕士生张通、王佳妮以及来自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生纪悦生分别就“新兴国家对外援助的发展与合作”、“中国经济崛起和对外经济方略”、“中国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之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普京3.0时代”作了发言。国关院刘宏松副教授和中东所钮松老师围绕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创新的方式方法、学术文献梳理,论文的分析层次等方面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学术意见和建议。
随后,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常务副院长武心波教授对本届论坛做了精彩总结:第一,意义特殊。对上外政治学来说,当前正处在一个学科建设和学科竞争的大时代。在这样的时刻,调动广大学生的学术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术活力,是强本固基之举。第二,成果丰硕。今年硕博论坛共收到27篇论文,论文的质量普遍比去年有所提高,论文的原创性、主体性和规范性有了明显改善。第三,孵化效应显著。论坛调动了广大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同学们参加各类学术论坛的兴趣,并在众多科研论文竞赛中屡有斩获,其科研能力得到了其他高校的广泛认同。第四,继往开来。展望未来,我们要加强论坛的机制建设,将硕博论坛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平台,下一届“硕博论坛”计划在2013年5月份召开。
最后,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院长韦宗友副教授和法学院国际事务系主任张磊副教授为本届论坛获奖同学颁奖,历时近五个小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硕博论坛圆满结束。(国关院 高翰森、韦进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