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吴刚——教给学生的,是既信又爱的
发布时间: 2012-08-06 浏览次数: 36

吴刚:“教给学生的,是既信又爱的”

“教给学生的,是既信又爱的”
——记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吴刚

       “据说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词量是20000,而一个在英国生活的文盲一生的用词量只有800,虽然都是一辈子,但两者的人生质量却截然不同……”上海外国语大学《笔译实践与研究》的课堂上,一位儒雅的师者正侃侃而谈。没有枯燥乏味地辨析,没有逐字逐句地校正,但当他以自己惯有的方式,对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作出富有个性的诠释时,赢得了学生一片专注的目光。

        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副教授吴刚。课堂上吴刚浑身上下弥漫出浓浓的书卷气,他习惯以一种娓娓道来、直抒胸臆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他是位低调内敛却又非常有才气的教师,”学生宫湜纯这样形容吴刚,“他让我们翻译丘吉尔赞美英语的演讲,并讲述英语的逻辑和生命力。他和我们探讨语言的诺亚方舟,让我们从全世界的所有语言中挑选800个词来生活。”不少学生表示,吴老师的教学不是局限在专业知识上,而是一种创造机会、激发学生思考的“漫谈式” 教学方法。

        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上课,难道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吗?吴刚却有更长远的想法。他告诉记者,现在英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常常质疑自己所学的专业,往往是学历越高,所学内容难度越大、范围越广,他们的质疑就会越频繁。“有些学生宁愿视英语为一个技术工具,也不愿意对语言作更为深入的学术性研究。他们无法体味语言本身的美感,不愿意了解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那些通过语言文化所折射出来的价值观,他们仅仅以会讲英语、可以与他人交流作为目标,”吴刚说,“我们在课堂上讲述英语专业之外的人文知识,真正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抛开功利性学习。”

       吴刚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自己求学和工作初期的经验,为的是给学生提供人生的建议和参考。他向记者解释说,教师就像登山的向导,作用是带领学生攀登。“我的优势在于曾经走过,所以能帮助学生避开危险;可一旦到达顶端,教师必须承认,山还是学生自己登上去的。”基于这一观念,吴刚非常反感部分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很浮躁”。他认为,将学生“妖魔化”,是教师推卸责任的表现。“其实学生的质量并未下降。即使真的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如果教师真正投入了,与学生真诚相处,我相信学生身上纯真的一面还是会被唤醒的。”在吴刚看来,教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自己的理想,正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虽然已经从教21载,但“70后”的吴刚依然自诩为“文艺中年”,自身的成长经历令他深刻地相信文学具有救赎的力量,并称自己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 “讲给学生听的东西,都是自己既相信又热爱的”。正如吴刚所言,他在中学时期恰逢文学大繁荣的年代,国内外许多优秀作品成为吴刚最大的精神慰藉。“这甚至成为我进入大学后选修英语专业的决定性因素。”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天天阅读的习惯,王尔德、马克·吐温、罗素……他始终相信,这些曾经感染过他的、能从中品尝出大智慧的经典作品,今天也依然可以感动他的学生。
新闻拓展  

核心带团队 团队出核心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教学与科研学术氛围,增强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竞争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11年3月开始,就以“核心带团队、团队出核心”的模式,跨院系、跨学科、跨校地实施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育计划”,旨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东方教育时报》2012年6月6日报道)

        一年来,上外共有231名青年教师参与了“团队培育计划”,涉及25个学科。通过搭建交互式学术交流平台、开通“上外青椒雁队微博”以及推进二级考核机制等举措,上外建起了61个承上启下、富有朝气、富有发展潜质与后劲的,由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与科研团队,逐渐积淀成了“名师领军+团队作战”的特色模式,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取得了一大批较为鲜明的创新的教学与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