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胡欣华)
12月8日,第四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进一步推动外语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加强我国外语院校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完善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构建高端国际型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扩大中国学术的海外影响,为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全国16所外语院校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6所综合性大学外语学院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上外百余名在校研究生也到场聆听了专家们的演讲。
在开幕式上,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以及承办方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先后致辞。张东刚副司长着重剖析了“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阐述、新精神,揭示了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贯彻的新理念、新方法。李琪副部长聚焦高校在实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求高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智慧。曹德明校长则阐述了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上外的学科、专业优势,介绍了上外为准确对接国家和教育部发展战略,自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杨力副校长主持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和高层论坛。
在高层论坛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洁勉教授就中国社科类高校“走出去”的特点、难点和重点,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就中国应该如何积极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新形势,交通大学刘康教授就中国形象与“全球中华”文化战略的关系等重大、热点问题,发表了许多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绍山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金莉教授、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教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兵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教授围绕着如何充分发挥外语院校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科研合作,构建“走出去”战略平台,增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妙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在分组讨论中,代表们分别就发挥外语院校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中的独特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走出去”的推进合力,加强统筹规划,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形成“走出去”与“请进来”互动并进的良好态势以及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走出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增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竞争力,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是中国学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外语院校是主力军的核心。外语院校应发挥优势,围绕学术传播五个要素,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着力解决“谁传播”的人才瓶颈问题;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推出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成果,着力解决“传播什么”的话语体系问题;以交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国际学术合作,着力解决“如何传播”的渠道问题;以区域和社会阶层为维度,加强区域和国别研究,着力解决“对谁传播”的传播重点区域和群体问题;以与国际合作的优势和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国内、国外监测点和评价体系,着力解决“传播效果如何”的评估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高校尤其是外语院校开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的战略任务规划须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立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亟需,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妥善回应和解决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把握对外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相结合,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营造一流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努力构建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体系是确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要在鼓励中国学者参加各类国际型学术组织的同时,积极建立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国际研究学会。大力组织全球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研究,揭示当代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着力建设全球范围内研究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最具影响力的学会,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平台。要努力建立中国文化与学术多语种专题网站,基本形成以国际研究学会、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长城中心、海外孔子学院、海外出版发行基地、学术网站等多元构成、覆盖和影响全球的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组织体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方向,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学术文化的互动中,充分借鉴其中的优秀成果,协助党和政府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难题,在实践中前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科研处、缪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