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使新增研究生导师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培养要求,掌握培养规律,交流培养经验,增强施导能力,加强指导责任,提高培养质量,并推进研究生导师培养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我校于2012年12月7日下午在虹口校区图书馆606室召开本学期第二次新晋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部分2010-2012年新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各学院(系、部、所)分管研究生工作领导和教学秘书、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教授、总支书记韩殿秀及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汪宁教授应邀为培训会议做了专题报告。会议由研究生部副主任张绍铎主持。
在培训会上,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汪宁教授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导师——我的体会和认识》为题和与会者分享了他从事导师工作的心得和体会。首先,汪老师就如何理解“导师”这个称呼和大家分享了两位学者的观点。导师不一定比学生老,也不要手把手的教学生。导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是三导即引导、指导和教导。学生的选题和论文应该超过自己的导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献研究是导师的基本任务。随后,汪老师为与会者讲述了自己对“导师”的理解:导师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学校的、国家的,我们任何人只能珍惜,没有玷污的权利;导师是一种责任,是个人的道德良心,为学校和自己所在的学科做贡献,为中华民族培养知识精英,振邦兴国;导师是优秀文化和光荣传统的传承者;导师是发挥着父母、家长作用的监护人。紧接着,汪老师为大家讲述了自己自2000年招收研究生以来,12年导师经历所带来的感触体会和所面对的三方面挑战。汪老师认为如何完成从外语专业到国际关系专业的转型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此要不断地用新知识去充实自己,向同行老师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学风,对学术的孜孜追求,学习他们作为学者求真求实的精神,并要积极地与研究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第二是如何面对专业基础不同,学术背景参差不齐的研究生的挑战。汪老师认为要建立一种互动机制,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提高和促进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同时,对研究生要严格要求,要求他们一定要参加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中一定要发言,一定要提问题。第三方面是如何带好外国研究生的挑战。汪老师建议采取同学互帮互助和沙龙的方式,提高外国研究生中文论文写作的能力。最后,汪老师和与会者分享了学科建设与导师职责的看法。汪老师认为国际化(全球化)向上外的导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中国的转型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而政治学一级学科点的建立、综合性学科发展进入成熟期,使“国际研究”成为现实,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则为上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学科建设不改革便没有出路。汪老师认为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传统的语言文学教学结构应当改变、国别研究基地应当成为平台和抓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导师应当成为学科建设、改革和转型的带头人。汪老师认为每位导师都有责任推动并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发展了,学科的发展才有前途,学科发展了,个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汪老师在报告中讲述的心得与体会,强调的责任与意识,引起了与会导师热烈的共鸣和长久的思索。
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教授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角度,作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相关环节要求的专题汇报。她简述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概况,重点阐述了研究生招生、学籍、培养、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学位、就业等各个环节流程的具体要求、重要时间节点和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使在场的导师们更加明确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遵守的相关规章制度与工作要求,使导师们对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有了更加明晰的整体了解和深入理解,并为导师们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会上还印发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研究生学籍管理部分工作流程》《研究生培养部分工作流程》和《研究生申请学位主要工作流程》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在研究生部网站上亦可查询),方便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工作中深入了解相关规定要求。
会上,汪宁教授和汪小玲教授与现场研究生导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为导师解答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关于研究生学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如何平衡研究生论文写作与研究生就业关系、导师研究方向与学生兴趣等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冯庆华副校长对本次研究生导师培训做了重要讲话,对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教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中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充分肯定了研究生部本学期组织两次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积极作用,为促进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为新晋导师提供沟通的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导师培训对规范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增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研究生导师能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的良师,每位导师要有“学生是导师的学术标签,是导师学术生命延续”的理念,作为导师要保持年轻的心态,不断学习,务实创新,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时俱进,从而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学术修养。在指导学生方面,导师应当从新生入学、师生关系明确开始,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发现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他们的学术强项,指导学生在学术道路上有所成绩。此外,冯庆华副校长指出,近十年,随着全国各高校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及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杆。因此,作为研究生导师要更加关注研究生就业问题,引导研究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他指出,目前在研究生群体中,也存在着焦虑症、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导师在学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关心、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最后,他强调,导师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每一位导师都要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务实创新,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