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心波教授出席丛书出版发布暨“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3-12-19 浏览次数: 22

2013年1030日,由上海华侨历史学会、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五缘文化与现代文明》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暨“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上海市侨联、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上海图书馆、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闽江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机构70余人参加了活动。

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说,是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其锬在1989年福建省漳州市“纪念吴夲诞辰10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逐渐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而今,“五缘文化”说在广泛领域的理论研究及运用,尤其是侨务实践中都颇有成果。林其锬主编、施炎平副主编的《五缘文化与现代文明》系列丛书共分五册,分别是《五缘文化与中华精神》、《五缘文化心理研究》、《五缘民俗学》、《五缘性华侨华人社团研究》、《五缘文化: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丛书累积了“五缘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研究20多年来的重要成果。

发布会由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癸主持。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沈敏到会致辞。

沈敏在致辞中谈到,“五缘文化”是立足改革开放实践创立的理论,是华侨华人史的一个文化理论概括,也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总结。丛书的出版既是学术领域的新成果,也将为侨务工作发展带来理论指导和工作启示。

赵红英在发言中首先代表中国侨联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军向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向为丛书作出贡献的人士及同济大学出版社表示问候和感谢。她在发言中说,五缘文化说的提出,不仅成为地域间人群关系研究新的学理概括,更上升为研究华人社会的结构与人际网络的一种新视角。五缘文化说和华侨华人研究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五缘文化是华侨华人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根基,研究五缘文化对于探求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及走向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华侨华人社团是五缘文化的主要载体,研究华侨社团的产生、发展、变化及趋势对于丰富五缘文化学说有着重要意义。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五缘文化研究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局面。

武心波教授应邀出席了丛书出版发布会,并主持了下午举行的“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下午召开的“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上,众多致力于五缘文化研究或关心支持这一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顾问夏禹龙肯定了五缘文化在学理和实践上的成就,指出“五缘文化说”是结合中国实际对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论”的创造性运用,既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绵延不绝的一种文化解读,又有助于开拓中华民族的未来,问题在于要解决传统性和现代性结合的难题。致公党上海市委原副主委、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顾问陈昌福回顾了五缘文化理论与上海侨史侨情的研究历程,指出用五缘文化理论诠释侨史侨情丰富和拓展了上海侨史侨情学术研究的成果,不同时期涉及五缘文化的侨史侨情研究勾勒出五缘文化说从描述性的论述向学理性发展的脉络,他期待五缘文化理论体系早日建立,使其成为侨务理论研究的新学科。福建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碧秀介绍了五缘文化理论在福建省对台、侨务等领域的应用。福建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吕良弼回顾了五缘文化研究20多年的历程,并对进入多学科多视角阶段的五缘文化研究提出了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丛书副主编、作者施炎平畅谈了系列丛书编撰感言,总结了丛书在寻根溯源、拓展进取、应用弘扬方面的特色和突破,并瞻望了五缘文化的发展前景,期望五缘文化的研究和应用能为中华现代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丛书作者施忠连分析了五缘文化功用的“四性”,即能够在中国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发挥独特作用的“普适性”,促进良好和谐人际关系实现事业人生目标的“实用性”,既以情义为灵魂又重视实际利益的“互惠性”,靠真情流露、真诚待人建立五缘关系的“平易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丛书作者郑土有谈到,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五缘民俗学,理应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拥有一席之地。南京政治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丛书作者蒋杰对五缘文化心理学前景提出建议,要进一步深化拓展五缘文化心理的基本理论,要进一步探索五缘文化心理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价值及途径,要进一步探索五缘文化心理在维护国家安全同一种的价值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