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首辑出版引起学界关注
发布时间: 2013-12-19 浏览次数: 704

 

“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首次集结

由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联袂主编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首辑出版,引起学界与媒体关注。《中华读书报》和新华社先后有相关报道。(文学研究院)

媒体报道一  《中华读书报》:“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首次集结

本报讯(记者陈香)近悉,“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首次集结,以学术文库的形式集体呈现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复兴与发展的面貌。由乐黛云、杨慧林、谢天振、陈思和与陈跃红担任学术顾问,学者张辉、宋炳辉主编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首批将推王宏图的《东西跨界与都市书写》、严峰的《跨媒体的诗学》、宋炳辉的《视界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张华的《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张旭春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论稿》、张沛的《比较文学:人文之道》、张辉的《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和周阅《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等原创学术著作。

“文库”的作者均为从1980年代开始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新一代”比较文学学人。“文库”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张辉表示,“文库”记录的正是“新一代”比较文学学人探索行进的脚印,也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一点微末的贡献。而将该丛书命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是希望打破界限、超越语言与文化的限制,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域,面对并尝试回答中国的文学与文化、思想与学术等问题。

与“文库”相呼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辑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讲座系列”等姊妹项目也已陆续启动。复旦社将于明年8月推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第二辑,包括陈戎女的《女性与爱欲:希腊与世界》、陈晓兰的《性别·城市·异邦———文学经典的跨文化阐释》、刘洪涛的《从国别文学走向世界文学》、刘耘华的《中西文学与诗学关系的实证与诠释》、叶隽的《文学·比较·侨易》、周宁的《跨文化形象学》、程巍的《幻象的见证人》、季进的《彼此的视界》等著作。

 链接: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11/27/nw.D110000zhdsb_20131127_5-01.htm

 

 媒体报道二   新华网:学术研究成畅销书籍 比较文学能否成为显学?

新华网上海11月16日电(记者许晓青)一本名叫《金枝玉叶》的书最近在上海、北京等地卖得挺火,书架上的样书甚至已被热心读者翻得有些卷边起毛。这不是畅销的热播影视剧的同名小说,而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中一本重量级的学术研究著作。

与此同时,刚刚面世8本一套的“比较文化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则将一批“60后”中国比较文学新生代学者推至前台,其跨学科的学术思维、研究方法以及国际视野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这一反映我国该领域系列成果的文库,成为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界的一次集体亮相。该文库问世后,又产生了连锁效应,带动相关领域新的文库和丛书也随之付梓,受到学界好评。

有学者预测,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比较文学在中国有望成为一门显学。

全球化浪潮中的出版使命

以文史论著出版见长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在数年前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在完成《中国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人口史》等系列史著的梳理和出版工程后,将出版重点着墨于一个“新”的领域——比较文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版人有自己的学术责任、出版使命。”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编辑贺圣遂回忆当时决策的考虑。他说,作为一家在文史哲领域领先的大学出版社,关注比较文学的发展,是出于学术观察和判断,但同时更是出于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文库策划人、复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孙晶说,百年来,比较文学的崛起本身就与全球化浪潮、与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密切相关。她认为,今天中国人在认知本土文化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与外部世界的文化有所接触,这都是比较文学理论诞生的现实基础。将出版重点放在这一领域,体现了学术对当下现实的关怀。

这个出版计划提出后不久,2010年就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2011年6月,“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第一辑14本著作同时出版,几乎涵盖了全国领先的学科带头人的最新成果,读者反响热烈。

而今文库已累计出版了18位重要学者的著作,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比较文学界标志性的成果”,“呈现了30年间一批学科中坚的代表性成果”。除了叶舒宪的《金枝玉叶》,人们还可以读到乐黛云等名家的权威论著。

为“中生代”学者创造平台

今年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界有特殊意义。从1983年钱钟书率先在北京倡导主持了第一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算起,作为现代意义上有建制的学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复兴,也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

贺圣遂说,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前,复旦出版社还曾策划出版了一套名为“三十年集”的大型丛书。丛书作者都是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或攻读研究生的,这批学者主要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丛书集中呈现这批学者的治学心路历程,出版后曾轰动一时。

“出版社应当为更多30年来在学术领域最活跃的‘中生代’学者创造平台。这批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者,若能在比较文学领域集体亮相,对学术本身而言也是一件莫大的好事。”孙晶说。

2012年起,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的基础上,一系列以“中生代”学者为主的、分层次的比较文学学术文库,陆续由复旦出版社推出,形成了规模效应。

从“比较文化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到内地与香港合作的“翻译史研究丛书”,再到“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丛书”,一个比较文学的现当代研究体系通过出版平台一步步呈现在读者面前。

突破当代翻译研究的瓶颈

“我们深知,翻译是开启跨文化沟通的一把钥匙,为比较文学研究创造良好出版环境的同时,最需要支持的是国内翻译研究成果的出版。”贺圣遂说。

在比较文学领域收获甘甜果实的复旦出版社,今年又尝试进军翻译研究出版领域,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清华大学教授王宁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

谢天振分析,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但国内翻译理念和技术的实际运用在跨文化沟通中也非一帆风顺,要突破传统的“文字转换”式的翻译瓶颈,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翻译媒介、跨文化交流、文本语境以及翻译史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通过系统的出版,不仅是总结过去,更是为中国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的发展和繁荣打基础,进而助推中国文化更顺利地走向世界。

据了解,将于2014年问世的“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还将与美国出版商合作推出英文版,这个国内屈指可数的原创性翻译研究库,也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展望未来,中国的比较文学及翻译研究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链接: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11/16/31313588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