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三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于7月2日下午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顺利召开。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及相关负责人、研究生部相关负责人和全体汉国教导师出席。研讨会由副院长陈慧忠教授主持。
研讨会首先回顾了自2008年以来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生和毕业人数的发展趋势。随着学科建设不断完善,这一专业的学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在已完成的2014年招生工作中,共招收全日制中国学生128名,全日制留学生约20名。与往年相比,招生人数增幅已连续第三年超过40%。
为积极响应上外国际化办学方针,自2009年以来汉国教专业每年都有超过50%的在读学生获得外派机会,赴世界各地从事教学实践活动。在招生人数大幅攀升的2010~2012年,外派人数也同步增长,始终保持在学生总数的70%以上。截至目前,2013级的外派人数达到49人,为历年之最。广阔的外派渠道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也拓展了学科的视野,增进了对外交流,为汉国教专业的发展迎来的新的契机。
经历6年多的发展,汉国教专业已在建章立制、课程设计、师资配置、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共有39位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编为6个导师组;开设的课程不仅涉及汉语本体、第二语言教学等方面,还有颇具特色的西班牙语、中华才艺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实用的专业训练。
研讨会还回顾了过去一学年中汉国教专业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013级学生在各种教学大赛中屡创佳绩:在今年4月30日举行的上海市“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中,杨蒙洁同学荣获二等奖和“最具风采奖”,许佩珊同学荣获三等奖;在5月28日举行的“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大赛暨长三角地区邀请赛”中,刘嘉怡同学荣获三等奖。这些都与汉国教专业平时注重学生培养、狠抓教学质量是分不开的。去年10月,由汉国教学生自发采编的刊物《学而》创刊,又打开了一扇反映汉国教专业风采的窗口,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为了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汉国教专业自201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组织专家对应届毕业生的论文进行学科点双盲评审,并将盲审意见及时告知学生和导师,为进一步修改论文以及在校际盲审、上海市盲审和答辩中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帮助。此外,在过去一年中,学位点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汉国教学生举行了多场讲座,在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2013年底,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艳莉教授牵头的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项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准立项。该项目研究成果有望在未来为汉国教专业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注入更大的动力。
陈慧忠教授指出,在过去一年中,尽管汉国教专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从学生反馈和学科点自查中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之处。这引起了与会导师们的普遍关注。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各抒己见,分享了经验,交流了想法,共同致力于把汉国教的工作越做越好。
在研讨会的最后,研究生部专业学位办周莉主任向大家介绍了汉国教专业发展的整体部署和即将开展的学科点评估活动,勉励全体导师再接再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有利条件,推动这一专业快速、可持续地发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汉国教专业创立至今已逾6年,在上外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和支持下,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大力投入下,在全体导师的共同努力下,日益成长和成熟起来。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已成为全体导师总结经验得失、交换工作心得的重要场所。本次研讨会在回顾既往、展望未来的基础上,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激励全体与会者积极投入未来的工作中,为学科点建设、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对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做出更多贡献。(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