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学研究所在虹口校区科研楼举行“中国梦、中国学、中国故事”中国学研究所系列第二次学术研讨,主题是“中国学:课程与方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肖佳灵副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中国外交课程英文教学方法初探”的演讲,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教授主持了研讨会。
校党委书记姜锋博士、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力行教授、英语学院王恩铭教授和顾悦博士、法学院刘海虹副教授、上海社科院潘玮琳博士等中国学项目任课教师,以及研究生部副主任肖琳、中国学项目助理王联合副教授和左品博士,以及本校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肖佳灵教授十年来一直独立承担复旦大学所设的国内第一个全英文硕士项目Chinese Politics and Diplomacy(中国政治与外交)的学位必修课Chinese Diplomacy(中国外交)的全英文教学工作,2013年该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她认为上外的中国学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做法,要用中国视角来主导课程,使得外国学生能够比照以前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的外交、历史、文化等有更加深入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方法上,她认为做好教学大纲,包括对课程的描述、授课目的、课程组织、教学性质、教材讲义、考核方式等等都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对课堂管理,要有统一的规定,并向学生说清楚,并严格执行;要善于讲中国故事,切忌枯燥的说教;要联系中国的实际,用学术的态度和语言正面回答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要有完整的阅读书目和各种参考资料,还要订阅必要的外文期刊,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等。
在自由研讨过程中,与会学者和相关院系负责人等均就课程教学和留学生管理等相关问题与肖佳灵副教授进行互动和探讨。
最后,武心波教授对肖教授来上外传经送宝再次表示了感谢,认为上外中国学要积极借鉴各高校的宝贵经验,要努力从对西方中国学的移植和模仿中走出,探索一条如何构建本土中国学的道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