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正式获批立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语界最大的翻译工程,资助金额达80万元人民币,为人文社科领域资助额度最高的项目等级。在今后的5年时间内,计划出版的《歌德全集》中译本将集结全国德语界的成熟译者执笔,国内外专家前辈提供咨询,打造“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全、最权威的《歌德全集》评注版汉译本”。
2015年3月4日,该项目首席专家、上外德语系卫茂平教授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问】您第一次接触歌德是什么时候?
【答】大概是在我1978年到1982年念大学期间,不过具体是那部作品已经记不得了。
【问】您已经翻译过哪些歌德作品?
【答】我翻译过《青年维特之烦恼》,当时是1992年北岳文艺出版社约的稿。
【问】您怎么会想到去翻译《歌德全集》?
【答】那是在1999年,歌德诞辰250周年纪念的时候。为了此次纪念活动,中国出版了3套歌德作品译著。但细究之下,热闹之下却掩盖着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这些译著中的大多数,都是已有译本的重译,而非新译。
关于这个现象,我在1999年10月2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了《歌德译介在中国——为纪念歌德二百五十年诞辰而作》一文并提出了我的疑问:“我们何时能克服商业主义带来的浮躁,走出浪费人力物力的反复重译的怪圈,向中国读书界奉上一部中国的《歌德全集》。”
【问】您这次申请到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有什么特点?
【答】歌德很多的作品,包括书信,枢密顾问时期的文牍,以及对于美学的论述等都没有人翻译过。我们的项目将根据1987年至2013年编著的法兰克福德语原版《歌德全集》进行译著。这不仅是目前收集歌德作品最全的一个版本,而且还涵盖了大量海外学者对歌德的研究和注释。
与一般的译本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注释本/间注本,以歌德思想变化的历程作为背景,通过对歌德详细的翻译研究译注,来解读同作品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歌德很多的作品他都自己修改过,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有早期的版本,有现在的定本。我们现在拿来翻译的都是他所谓的定本,缺乏对早期版本的了解,这是不够的。我们现在翻译的时候,会把他不同的版本都译过来,有研究的性质。歌德的很多作品跟他的切身经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了解的话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这是注释本的一个要点。
【问】-您期待这部译著对于中国将会产生哪些意义?
【答】歌德作品浩瀚,原作有几千万字,但在国内,歌德的绝大部分作品仍没有中译本,而像《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却不断有人重译,浪费了人力物力。我们想借助此项目对这种现象做一些纠偏。歌德是德国的文化伟人,是德国文化的第一面大旗,重译导致很多重要的东西没有汉译。这次想通过全集的形式把歌德的全部作品都介绍到中国。
【问】您对这个翻译项目的定位是什么?
【答】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不断开放,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德国,把歌德全部译过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他是德国文化的象征,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1920年,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合著《三叶集》,书中就建议:“我们似乎可以多于纠结些同志来,组织个‘歌德研究会’,现把他所有的一切名著杰作……和盘翻译介绍出来……”这个愿望到现在都没能完成。我们现在有的译本,大部分民国时期就有译本了。我们没有民国时期的前辈勤奋,做的很多都是重复的工作。我们想借此了却95年前中国文坛巨人的夙愿。
2015年3月7日,本项目的启动仪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作者徐婧: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三年级学生)